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

聚友网发展历程

聚友网发展历程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聚友网发展历程

2004年,德沃尔夫和安德森创立MySpace,使之成为更随心所欲的社交网站。一年后,MySpace受到美国大众的追捧,2005年被新闻集团以5.8亿美元收购。当时,MySpace的月独立访问用户数约为2000万,而Facebook只有约一半的用户数。

在新闻集团收购后,MySpace的用户数量继续快速攀升,2008年底达到巅峰,每月大约有7500万名独立用户访问,市场估值一度达到650亿美元。但次年4月,Facebook用户数量开始超越MySpace,之后两者趋势呈反向发展,Facebook的用户数开始猛增,而Myspace则逐步衰减。

由于Myspace将自己定位为音乐型社交网站,不少当时知名歌手都选择在Myspace上与歌迷互动,第一时间发布新专辑信息。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与Facebook和MySpace均有渊源。奥巴马在竞选美国总统时,已在其MySpace主页上营造声势,为自己拉票。直至现在,奥巴马也未舍弃MySpace,已在其主页上开始为自己的2012年总统连任造势。

就在Facebook崛起时,Myspace的好日子似乎到头了。随着用户的减少,不少广告商也开始放弃Myspace。研究机构Emarketer数据显示,MySpace广告收入在2008年达到了顶峰,接近6亿美元的年广告收入,时至2011年,Emarketer预计,今年MySpace的广告收入仅为1.84亿美元。新闻集团及其首席运营长凯里在2009年重返新闻集团后,对MySpace的危机一直感到不满,先是将重振网站当自己的工作重点,之后又把出售MySpace当成工作重点。

德沃尔夫在接受《商业周刊》采访时将MySpace失败的矛头对准了来自广告收入的压力。2006年,谷歌与MySpace签订了为期3年价值9亿美元的合作协议,成为MySpace的独家搜索引擎供应商,MySpace必须保证连续三年广告点击率的大幅增加,高额的回报成为MySpace的负担。德沃尔夫也指责此举让公司偏离了健康发展途径,处于混乱状态。广告规模、质量和布置,成为MySpace与新闻集团一个冲突点。

此外,Myspace高管变动频繁也是外界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之一。Facebook之所以能持续对MySpace构成威胁,是因为Facebook创始人马克·扎克伯格一直掌握着产品策略。美国风投机构GRP合伙人马克·舒斯特认为,Facebook之所以能持续对MySpace构成威胁,是因为Facebook创始人马克·扎克伯格一直掌握着产品策略。一名匿名的MySpace前高管的话称,新闻集团一直把MySpace当成摇钱树,而非一个真正的有发展潜力的公司。

事实上,MySpace曾尝试过多次“自救”,包括将自己定位成音乐、电影和其他娱乐的综合型娱乐社交网站。ComScore数据显示,MySpace并未被抛弃,每月仍有3500万的访问量,尽管Facebook已达到了1.57亿的访问量。

在经历了甩卖后,MySpace能否重振辉煌令人生疑。Specific Media希望利用演员兼歌手贾斯汀·汀布莱克“重建并重振”MySpace。Specific Media希望利用汀布莱克能打造出一个消费媒体内容、与娱乐界人士建立联系的地方。知情人士透露,汀布莱克持有一部分MySpace股权。巧合的是,汀布莱克此前刚出演了电影《社交网络》,扮演了Facebook前总裁肖恩·帕克。但对于MySpace而言,要赶上Facebook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之前MySpace开发的一系列在线应用程序也未能经历市场的考验,MySpace缺少像Facebook一样的纯净无广告的接入口,不具备过滤垃圾邮件的能力,且目前包括Facebook在内的多个新兴互联网公司都在筹备上市。更重要的是,在互联网领域,流失的客户还会不会回头。

聚友网(MySpace),是以SNS为基础的娱乐平台,是全球最大的在线交友平台MySpace的中国本地化网站,提供免费的微型博客、个人主页、个人空间、电子相册、博客空间、音乐和视频上传空间等服务。2011年6月数字媒体公司Specific Media宣布,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新闻集团手中购得社交网站MySpace,新闻集团只保留少部分MySpace的股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