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

介子推辞官退隐的过程

介子推辞官退隐的过程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介子推辞官退隐的过程

1. 介子推辞官退隐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6年,即东周襄王十七年,晋文公重耳元年。2. 最早记载这一故事的史籍是战国初年的《左传》,成书时间距离介子推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足200年,因此比其他所有记载介子推故事的史籍都更可信。《左传•僖公二十四年》记载了介子推的事迹:晋侯赏赐随从亡者,介之推不提自己的功劳,即使被遗漏也没有言语。3. 介之推表示,晋献公的儿子中只有晋文公存活,惠公和怀公都没有亲近的人,国内外都抛弃了他们。天意未绝晋国,必有新的主人。能够主持晋国祭祀的,如果不是晋文公,还能有谁?这是天意安排,而其他臣子却误以为是自己的功劳,这不是欺骗吗?4. 介子推认为贪天之功为己有是错误的,他不愿与那些贪功之人同列。他甚至表示,即使别人因为贪功而受到赏赐,他也不会去追求这种名声。5. 介子推的母亲建议他也去求赏,但他认为这样做是效仿错误,罪加一等。他更愿意保持隐居,不追求名利。6. 介子推的母亲询问他是否可以让别人知道他们的隐居,但他认为言语是身体的装饰,他即将隐居,不需要这些装饰来显露自己。7. 介子推的母亲最终同意与他一起隐居,最终两人隐居而死。晋文公寻找他们,但没有找到,于是将绵上作为他们的封地,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过错,并表彰善良的人。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,介子推对晋文公封赏群臣的作法感到不满,认为自己被忽视。尽管如此,他还是选择了隐居,不愿追求名利,体现了他的清高和坚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