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

翰林山庄历史沿革

翰林山庄历史沿革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翰林山庄历史沿革

翰林山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,据《璧山县志》记载,这座庄院最初属于王倬翰林所有。王倬,生于约1807年,逝于1869年,原名朝杰,后改名朝楠,是璧山来凤人。他在道光8年(1828年)戊子科举人,12年(1832年)的恩科中进士,位列二甲第18名,成为庶吉士,开始了他在翰林院的职业生涯。王倬中进士后,曾担任湖北汉川、丹阳、远安、麻城等地知县,但因库银亏空被充军至漠北黄龙寨,历时8年。1862年,他回到璧山并执掌重壁书院,最终在此园中安息。王倬才华横溢,精于书法和诗词,著有《孟子集锦》等文集,回璧山后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传播。同治5年,他为大成殿撰写了《重修大成殿碑记》,其中“风雨飘零,丹漆漫灭,芨芨乎有不可终日之势”等诗句,表达了他坚定的志向。翰林山庄已有148年的历史,见证了王倬家族的兴衰。王倬的儿子曾为广西思恩知县,但不幸早逝,庄园产权随后由王倬的侄辈继承。1937年前后,庄园被卖给当地商人黄歧生。黄歧生出身贫寒,通过辛勤经营,积攒财富购得这座庭院。他在此地开设药丸生意,因其疗效显著,生意逐渐壮大,将庄院改名为“济生堂”,后来又更名为“天生元”,翰林山庄因此得名。解放后,"天生元"被收归公有,政府曾将其用作学校、粮仓和敬老院,见证了时代的变迁。这座庄院的历史,不仅是王倬个人的荣光,也是璧山地方历史的一份重要篇章。